经济学原理浅学(三)

需求曲线描述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消费者剩余: 需求线以下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市场的消费者剩余。

价格降低会导致消费者剩余增加

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供给线以上价格以下的面接衡量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市场效率

消费者剩余 = 买者评价 - 买者支付的量

买者评价指的是买者认为该商品值多少钱

生产者剩余 = 卖者得到的量(值等于买者支付的量) - 卖者的生产成本

总剩余(市场效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或者 卖者意愿 - 卖者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知,效率高等同于社会总剩余大

当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时,我们说,这种配置达到市场效率。

假设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完全的竞争市场最终产生的市场效率最高。

税收

政府使用收税的方式为公共项目筹款

税收的负担问题

谁来承担?

税收改变了市场均衡,税收总使得买者付出更多而卖者得到更少.

即:对卖者征税和对买者征税的结果是相同的,两者分摊税收负担

唯一的差别是谁把钱交给政府

向买者征税的结果

某件产品3元,但是需要征收五角的税,那么消费者就会倾向于价格更低的产品

实际上,税前价格为2.8,税后价格为3.3,即消费者支付了3.3,商家得到了2.8,多出的五角(消费者)上交政府

此时,供给下降,需求减小

向卖者征税的结果

某件产品3元,但是需要征收五角的税,那么生产者就会倾向于价格更高的产品

实际上,税后价格为3.3,税前价格为2.8,即消费者支付了3.3,商家得到了2.8,多出的五角(生产者)上交政府

此时,供给下降,需求减小

税收承担者,谁的比例更大?

既然税收和买着和卖者无关,那谁承担的更多?(比例)

答案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弹性:对价格变化很敏感,弹性大;反之弹性小.(价格的变化影响供给量或者需求量)

当供给比需求更有弹性时,税收负担者更多由消费者承担,更少的由生产者承担

当需求比供给更有弹性时,税收负担者更多由生产者承担,更少的由消费者承担

结论:收负担更多的落在缺乏弹性(供给或者需求)的市场.

这是为什么呢?

弹健是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

当弹性较低时,生产者或者消费者不能轻易撤离市场(即价格变化较大时,还必须生产或者消费),即被”栓”在市场了,承担的税比例就大

而对于弹性较大时,价格变化大(可以停止生产或购买,减少商品的供给或者购买量),可以撤离市场,承担的税比例就少

不能轻而易开市场的一方承担税收负担。

分析表明,税收对于买卖双方的成本超过了政府的税收收入(效率损失)

税收影响

税收抑制市场活动

一个商品被征税,销售量减小

买卖双方均承受税收负担

效率的损失,市场规模减小

  • 有了税收之后,卖者的收益减少(成本增加),买着买入的价格变大,会有一部分卖者不再生产,一部分买者不再购买(称为无谓损失),以此来规避税收,导致市场效率降低;

    • 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是因为他使卖者和买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大于了卖者的成本,但是这种贸易无法实现,因为有税收)。
      • 例子1:中国的手机普及率高,因为中国手机所交的税在国际上相对较低;
      • 例子2:某个国家的劳动税率越高,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越低(法国人一周只工作35小时,很多法国人一周只工作4天或者5天)。
  • 同时,政府有了税收之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均降低。

税收扭曲

  • 政府对于市场征收一定的税后,希望的结果是征收多少得到多少,但是会发现有损失,得到的比征收的少。

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税收本身的大小

征税的规模越大,无谓损失越大;反之,市场没有无谓损失。

  • 税收的规模适度增加,会导致无谓损失增加,税收也增加;
  • 税收的规模过大,无谓损失越大,税收可能会减小;极端情况下,税收会变为0(理解为没有人愿意劳动了)。
    • 税率和税收的关系不是单调的;税率足够大之后,继续增加收入,税收收入会下降;
    • 但是无谓损失是单调的(解近平方的关系),随着税收规模的增加,无谓损失也会越来越多。

建议:收很多小规模的税,这样每个商品的无谓损失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水平。

跟弹性有关

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和需求对于价格的反应/敏感程度):弹性越小,无谓损失越小;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某个国家不可能是某种商品的出口国和进口国,对于同一件商品来讲,如果某一个商品该国具有比较优势,那么则会进行出口,否则进行进口。

世界价格

如果某种的商品低于国际价格,则会选择出口;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则会选择进口。

(价格在此处也间接反应了比较优势)

  • 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低于国际价格,那么会选择出口
    • 一方面,商品的供给价格会提高,供给量上升
    • 国内的需求会降低
    • 两者之间的差会去进行国际贸易
    • 消费者剩余降低,生产者剩余增加(增加的部分包括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部分以及在对外贸易商品的生产者剩余)
  • 总的来看,贸易使得社会收益(生产者剩余增加,增加的部分大于消费者剩余减小的部门),但是出口损害了消费者。
  • 同理,对于进口,消费者受益,生产者受损,社会也是收益。

关税

关税一般来自进口

关税使得进口物品的价格提高到世界价格之上。

对于生产者有一定好处:国内同样商品的价格如果和世界价格相等,那么可以提高价格到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

关税的影响

  • 消费者剩余降低
  • 生产者甚于增加(消费者剩余降低的一部分)
  • 政府获得了一定的税收
  • 存在一定的无谓损失(一部分是因为加了税之后减小的消费者剩余,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让成本最低的生产者(国际上的生产者)来生产造成的效率损失)

进口配(限)额

进口配额是对进口数量的限制。

如果某国商品的价格很低,就导致其出口量很大,其他国家要是都进口,则会对本国的产品产生影响,这是,进口国会对进口产品进行进口配额。

这些进口配额分配给一些厂家,这些厂家就会获得进口许可证收入,替代政府成为了进口配额的受益者。

影响

进口配额会引起更大的无谓损失(比如分配进口许可证包含诸如游说政府这类的活动)

通常认为关税比进口配额好,因为有些利益各方会争夺这些进口配额;而关税实实在在都给了政府。

国际贸易的其他好处

  • 增加物品的多样性;
  • 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 国家向世界市场开放后,单位成本可以下降;
  • 增加竞争;
    • 激励国内企业提高质量;
    • 创造了工作岗位(在企业擅长的方向)。
  • 加强思想交流。